深圳落户条件
入户深圳办理流程

免费落户咨询热线

13671738356

当前位置:上海落户政策 > 应届生落户 > 博士去当城管,高学历不值钱了?

博士去当城管,高学历不值钱了?

栏目:应届生落户 人气:0发表时间:2023-08-23来源:网络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咨询

落户咨询二维码  

博士去当城管,高学历不值钱了?

(博士去当城管,高学历不值钱了?)

  首先,恭喜北大原子核物理女博士王梦珍,今年成功竞聘酒仙桥街道城管岗,跟她一起的还有曼大的海归硕士,和一众名校大学生。

  看来以后碰到城管,我要客气点了,毕竟人家学历很可能比我高。

  今天来讨论一下大家最近关心的学历贬值问题。

  今年就业压力真的特别大,各种找工作的奇葩新闻也就特别多。

  尤其是名校的博士和硕士,他们神奇的就业情况,三番两次的挑战着你我的认知。

  还有的名校博士,为了就业,离开北上广,去了县城和乡镇。

  我们浙江的丽水遂昌,一个小县城,最近招收的24个基础岗位,在激烈的竞争后,留下的都是复旦上交浙大的博士和硕士。

  遂昌县这些年确实发展得不错,今年也给了不错的房补,但要不是博士们也就业难,谁又愿意主动离开母校所在的上海杭州,跑去遂昌发展呢。

  学历正在加速贬值的现象,让大家怀疑,当初这么值钱的博士和硕士,为什么越来越不值钱了?

  面对过剩的博士,日本是怎么解决的?

  如果越来越多的博士和硕士,加入内卷,我们该怎么办?

  ⊥87⊥?

  越来越多的“博士”

  我们这个国家的博士,站在学历金字塔尖,毕业后都去哪儿了?

  从15年到20年这5年里,有19万个博士找到了工作。

  大约有一半人,还是去了最传统的归宿,高校。

  尤其是文科的博士,包括文、史、哲、教育、艺术、管理这些专业,去高校尤其多。

  来源:《我国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分析》,罗洪川等,2022

  剩下的理、工、农、医很多会去对口的科研和医疗单位。

  每年去这些事业单位的博士,大概占了3成。

  而去企业的博士启示也不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总数不到一成。

  显然企业的压力和不稳定,让大多数博士在选择时,最终更偏向高校。

  像北大王梦珍这样,去行政单位的,是博士中的少数,只占3.45%。

  今天博士们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原因很简单。博士毕业都想去高校。

  高校的编制越来越饱和,毕业的博士却越来越多。

  近5年来,中国博士扩招明显,招生和毕业人数不断创下新高。

  今年不少高校再次扩招,初步预计,今年招收的博士生人数首次突破13万,在读博士生预计超过56万

  而今年毕业的博士生人数,也高达7万人。

  现在就可以预判,接下来每年毕业的博士会越来越多。而另一边,许多地方还是想要更多的博士;

  以江西为例,十四五期间要求博士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大幅增加,到2025年,要求江西全省高校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数量,增长30%左右,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增长60%左右,在校研究生规模增长60%左右。

  可以看到,制造博士的产线在越来越多,创造的博士学历也快速增加,在存量市场中,学历就出现了加速贬值。

  学历贬值,连博士就业都困难,这样的困境日本就正在面对,而且历史上已经面对了两次。

  ⊥87⊥?

  日本博士就业难

  一个社会生产了太多的博士,就像工厂生产了太多的牛奶。

  日本第一次面临博士过剩,就业困难,是在1980年代。

  1956年,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指出与苏联、英国、美国等各国相比,日本大学过于侧重文科,而轻视理工科,导致日本落后干同列国的竞争。

  建议压缩人文社科,发展理工科专业。

  日本政府根据这一建议,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增加理工专业招生的政策,包括《科学技术人员培养扩充计划》《国民所得倍增计划》《大学扩充准备计划》,接下来的20年里,日本理工科专业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带动了日本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的扩大,大学老师的岗位迅速增加,博士生毕业后大部分可以顺利成为大学老师。

  然而从1970年代末开始,博士过剩的问题就开始出现,学术岗位逐渐饱和,大学需要的博士越来越少,可社会生产出来的博士却越来越多。

  当博士出现过剩的时候,博士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均研究经费开始下降,恶性竞争开始出现,学者为了争夺有限的学术资源,开始被迫追求论文的数量而非质量。

  同时,博士们为了生存,研究方向更加看重导师的偏好,而非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

  随着博士的生存环境恶化,日本开始出现博士在学人数减少的趋势,有些就业难的博士专业,入学人数不足招生人数的一半。

  针对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本政府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所谓的“博士后”制度。

  1985年,日本制定了特别研究员制度,其实就是让没找学术岗位的博士,先去当“博士后”,当上博士后的博士,虽然还没有正式的工作,但是可以获得两年的研究奖励金,不至于一毕业就失业。

  很显然,“博士后”的办法,只是暂时缓解了博士过剩的问题。

  真正化解就业危机的,还是要靠,日本90年代,产业经济的崛起,新的一轮经济周期开始,大学人数增加,带来了更多大学岗位,博士的过剩问题才得以真正缓解。

  但是故事到这里没有结束,因为经济繁荣的时候,政府对科技也就更重视。

  1995年,日本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纳入国家战略中。

  因为日本发现,自己的基础学科研究水平,远远落后欧美国家,不少学科领域的差距不断拉大。‘

  于是提出了“博士后一万人计划”,要求到2000年,实现雇佣一万名博士后的目标,事实上,这个目标在2000年的前一年,就提前完成。

  但是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又让博士的就业处境,变得艰难起来。

  首先,90年代后期,日本人发现这个国家18岁的人口在急速减少,提出要控制新增大学的数量,其次,97年开始,日本又发现这个国家的大学体制死气沉沉,开始在大学中推广任期制,比如很多博士会担任的教授助手职位,从98年到04减少了1000个,这些年新毕业的博士后,亚历山大。

  于是,日本又开始面临“博士后过剩”,博士后过剩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博士后毕业年纪偏大。

  很多都已经到了30多岁,有三分之一的人已经到了35岁,和互联网大厂35岁危机一样,35岁的博士后,虽然学历高到爆炸,但是如果这时候还没有获得大学里正式的学术职位,后面的成功率就越来越低,而且重新选择其他职业的道路,也越来越窄。

  第二,博士后的经济保障很不稳定。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博士后,工作期间没有社保,最惨的十分之一的博士后,连工资都没有,科研完全是为爱发电。

  第三,博士后的职业发展前不乐观。

  日本的博士后即便成为正式的教师,超过四分之三是有任期的,任期结束之后又得找工作,现实情况是,有两成以上的教师在任期结束之后,因为找不到工作,又得回去做博士后。

  面对博士后过剩,这次日本政府没有再加一个博士后后,而是积极推动博士去企业。

  但是困境依然存在,日本发现企业对博士并不感冒,或者说博士的技能和优势,企业用不上。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日本博土教育过度专业化,其课程内容与业界早就脱离联系。

  日本的博士教育,具有明显的师徒制传统,博士和研究生的研究,是根据导师的偏好展开的,一旦导师年纪大了,科研的方向跟不上当下的发展,博士生们在知识上,很难获得新的成长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博士进入学界就业的观念根深蒂固,常年处于象牙塔中,缺乏对企业和市场的了解,在日本博士的观念中,没有进入学界,是遭到淘汰的结果。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尽管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另一些人只好无事可做。

  索尼的老板盛田昭夫,也被叫做“索尼先生”,针对日本社会,特别讲究学历的问题,专门写了一本《学历无用论》,公众对于“学历”的误解,归纳的非常精彩。

  首先,盛田昭夫说,学历的作用被过度夸大了。他在索尼公司就发现,很多技术上的重大贡献并不是高学历的人做出的。

  第二,盛田昭夫认为,很多高学历的人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甚至会歧视低学历的人。

  而站在企业的角度,这就会导致很多没有文凭的人被压制,反而限制了企业的整体创造力。

  盛田昭夫甚至开玩笑地讲,企业档案中的学历证书都该烧掉。

  第三,盛田昭夫认为,比起盯着员工已经获得的学历,企业更应该努力挖掘员工未开发出来的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事实上,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8

      德国的解决办法

  看到这里,你千万别觉得,我们中国现在已经和日本一样,博士过剩,博士已经多到去当城管。

  实际上,日本的博士过剩,根本问题不是出在博士太多,而是博士就业的渠道太少。

  除了象牙塔,博士找不到合适的产业和归宿,才是每一个高学历人才最大的痛。

  这个问题,德国就解决得不错。

  德国的博士比日本还多,2015年,德国已经有60万博士实现了就业,其中15%去了高校,7成的博士毕业后,都进入了企业。

  不管哪个国家的博士,毕业都想进高校,德国和日本中国也一样,高校岗位完全不够,但是德国的博士是幸运的。

  因为德国有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博士去企业参与研发,也能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

  和日本博士遭到企业厌弃不同,德国博士很受经济领域的欢迎。

  首先,博士的加人能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

  第二,博士能够促进负责知识生产的大学和负责知识应用的企业之间的沟通;

  第三,科研之外的通识能力也受到重视

  显然,德国解决博士就业的问题,靠的是高度发达的产业经济。

  有意思的是,越是技术含量低的行业,比如服务行业、商业、餐饮等行业,给博士的收入溢价更高,因为这些行业博士更少更稀缺。

  反倒是技术含量高的通讯、采矿等领域,博士很多,收入的增益不明显。

  博士学位的“羊皮纸”效应在德国格外显著。

  博士学位历史上就是德国社会中的“荣誉标志’18世纪,在18世纪,获得博士学位被视为“精神贵族”,社会地位比肩真的贵族。

  直至今日,在接受居住登记、购买火车票等公共服务时,可以在姓名前选填“博士”头衔,体现出德国社会对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尊重。

  在德国的一百强企业中,超过50%的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主席拥有博士学位,主要为工程和经济学科背景:戴姆勒、德意志银行、汉莎航空、西门子等知名德企中,更是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席执行官拥有博士学位。

  德国的行政和司法领域,约一半的高级公务员和司法人员拥有法学博士学位。

  德国联邦议会622名议员中,22%有博士学位。

  正是这种“通行证”效应,激励了更多年轻人参与学术活动,为国家选拔出更多优秀的学术从业者,同时也推动学术系统的健康运转。

  学术工作是一场智力竞争,良性的学术制度就是要吸引最优秀的后备力量进人学术体系。

  同时让剩下的人获得应有的价值。

  只有后备力量达到一定的规模,高质量的选拔才成为可能。但是严苛的选拔,加大了年轻人选择学术职业的风险,如果他们没有通过选拔,在就业市场上也可能面临困境。

  德国通过产业的研究岗位,让博士有了就业的方向,同时也给德国的学术提供了保障,形成了科研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87⊥?

  结尾

  说回我们国内,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当下,读书无用论又开始卷土重来。

  曾经,讽刺高学历的顺口溜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后来,大家更相信出身背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到今天,博士当城管,去县城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大家担心高学历没用,高学历的毕业生只能向下内卷,大家甚至开始嘲笑那些读书好的孩子,北大清华最后还是当城管。。。

  读书当然是有用的,实际上,我们想要掌握更高端的产业,居民拥有更高的收入可以消费。

  就需要中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哪里来,不就是我们过架千千万万的博士和硕士,通过漫长而孤独的实验研究,前赴后继努力得来的吗?

  然而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需要构建高质量的学术队伍。

  而这,不能只依赖于个人或高校,更依赖于社会各个系统的连通与支持。

  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高学历人才,这些人才不可能都被象牙塔吸收,高学历,需要社会的认同和鼓励,而那样的社会,才配拥有这个时代的高端科技。

  感谢你的观看,我是同花顺,欢迎转发评论。

  —参考文献—

  1、《我国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分析——基于2015—2020年博士毕业生数据的分析》罗洪川等

  2、《日本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其破解之策》孟硕洋

  3、《“幸存者”与“通行证”:德国博士就业结构的制度分析》王世岳沈文钦

  4、《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与流动趋向研究——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李永刚.

  5、《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多元化研究——以2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陈小满,罗英姿.

  风险提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源自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换@)

此文关键字: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档

推荐文档